知青年代:老炮们的江湖
“老炮儿”即北京话中的“顽主”、“混混儿”:
出身贫寒的“小浑蛋”周长利是1968年北京最有名的顽主之一,被红卫兵乱刀扎死时,传说还抱着树不愿倒下,成了当时北京顽主与红卫兵矛盾激化的标志人物。现在,这个死于“文革”前期的18岁少年和他的朋友、仇人们一起,以一个主流之外的群体形象,变成了影视剧里的精彩片断,“小浑蛋”以及他代表的由群架、帮派、血统、义气构成的江湖不断被渲染。
这一炮放出了艺术,这一炮是闷骚的,这一炮是嗷嗷的,让跨着辈的老少皆交口称赞,这一炮还当仁不让,以至于不少人无视了导演管虎才是《老炮儿》的操盘手。
而那个年代的知青,仍可以感受画中人物处境的不易,感慨时代的艰辛。 如同画面中古老的土地与少女、荒凉与美丽、贫瘠与青春、残酷与纯真、最高指示与小草民的命运......是那种苦苦的味道,惋惜多于愤怒。
“到农村去!到边疆区!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!”一首激扬奋进的歌曲,在那个年代让千百万青年人热血沸腾。他们告别城市,奔赴农村,用自己的青春书写着壮丽的人生!四十多年前那一幕幕,都深深地刻在人们的心里,一生都难以忘怀。下面的几幅油画,给人们留下了真实的历史画面。
怀着满腔的热血,带着简单的行装。火车站上,随着汽笛的长鸣,这些年轻人的命运,正在发生着人生的重大转折。
离开了城市,踏上了雪原。一张张稚嫩的脸上,是憧憬、是企盼、是迷茫、是忐忑,因为他们的命运是未知的。
烈日炎炎下,黝黑的胸膛,见识的脚板。“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”,
首先要从当好“泥腿子”开始。
春天,初到农村的女知青学习在水田里耕地。
夏锄季节,看他们肩上抗的工具,就知道这是夏锄季节,为了躲避中午炎炎的烈日,知青们只好天不亮就出工了。
一望无边的田垄,即便大家都奋力争先,然而有时候一天都锄不到头。
冬天,在艰苦的年代里,太阳雪会唤起知青们浪漫的情怀。
冰天雪地中,这种车叫“尤特兹”,开起来“蹦蹦蹦蹦”,疲惫了一天,收工的时候,如果能坐上这样的车回连队,那是一件特别开心的事,相信所有的北大荒知青都坐过。
探亲回家的季节,看到画面上这位天津女知青,她的回家探亲的路多艰难。
上山下乡的知青还力所能及地宣传了新思想、新观念、新风尚,新文化。同学们都有着一个信念,为早日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,建设新农村默默地牺牲着自己的青春。
知识青年从上山下乡开始,就放弃了从小生活惯了的,相对比农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比农民优越得多的生活,去过和农民一样,甚至过着比农民还不如的艰苦生活。
王国斌布面油画《青春之歌》,后名《我的前夫》。这是近三十年中看到的最令人震撼的现实主义艺术作品之一。那个时代有多少女知青被结婚,千万别忘了那个命运被无奈改变的年月。据说初展时很多知青在这幅画前泣不成声。
光阴的故事,在画家笔下复活,凝固,共鸣...
《雁南飞》
《我爱北京天安门》
《养猪姑娘》
《如花岁月》
《时刻准备着》
《让我们荡起双桨》
~分享也是一种快乐~
图文来源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
↓↓↓ 点击"阅读原文" 【查看更多信息】
↓↓↓ 点击"阅读原文" 【查看更多信息】